纠正西方科技名刊发表的错误学术观点(1)
2021-03-03 14:35:09
  • 0
  • 0
  • 3

纠正西方科技名刊发表的错误学术观点(1)

原创/简浩

世界科学的短板在“两端”:最大宏观的天文科学、地球物理学;最小微观的生物科学、量子科学。我发现,很多年来,西方科技名刊发表了不少我个人认为存在错误的学术观点文章,然而,也能反映出刊物与审稿人对这些错误学术观点的肯定与认同,否则,不会见刊。本文专门挑错与纠正,提出我的不同学术见解,供大家进行学术辩论交流,同时,也展示了真正的科学真相与深层学术。

1、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直接形成

据科技日报2021年3月2日报道,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撰文,提出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形成的新机制——超大质量黑洞可由位于星系中央稠密区域的暗物质直接形成,而非传统认为的那样由普通物质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当今星系演化研究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

我认为,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直接形成的学术观点有误。

下面提出我的不同学术见解:

(1)世界学术界还没有确定暗物质在哪?暗物质具体是什么?怎么可以确定超大质量黑洞可由暗物质直接形成呢?

(2)关于暗物质的探讨与理解,我个人认为:一是宇宙真空空间就是人们不认识、不理解的暗物质。二是暗物质是人们不认识、不理解的特种能量模式,而不是实体物质模式。三是暗物质约占宇宙总空间的99.999%。四是暗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特别巨大,约占宇宙总能量的99.999%。五是所有星系天体都在围绕以高速自转的宇宙真空空间为中心,进行同心、同向、同步地公转运动,因为,引力具有唯一性,所以,只能存在一个宇宙和一个宇宙中心。

(3)辩解一:暗物质既然不是实体可见物质,那么,超大质量黑洞一般都在可见物质的星系中心,凡是星系都在作高速自转运动,高速自转的可见物质星系中心只能是实体物质,不可能是一股暗物质能量。

(4)辩解二:简言黑洞,黑洞虽不可见,但都是实体物质,黑洞的本质是超高温、超高压、超高速的“聚变工厂”。

(5)辩解三:一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也是由小到大,由吞噬物质而成长变大,不可能一次性就是超大质量黑洞。二是要必须明白星系与黑洞之间的一个核心问题:自转星系主导与统领黑洞,而不是黑洞主导与统领星系,这与人们理解的相反。由此可见,黑洞成长是在星系高速自转的“螺旋角力”推动下,逐渐成长变大,原因是星系的质量一般都比黑洞的质量大,黑洞只是星系的“自转圆心”。因此,星系自转运动的能量很大,能够形成巨大的自转“星系暗能量”,由此形成星系臂、能量臂,但是,“星系暗能量”比起宇宙整体自转形成的“宇宙暗能量”,小的太多了,可见,宇宙整体也有星系臂、能量臂。这些,就是破解当今星系演化研究领域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暗物质、星系与黑洞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只能简要描述到此。

可查看与此相关的文章网址: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3/02/content_463322.htm?div=-1

2、十亿年后地球大气将重回低氧水平

据科技日报2021年3月3日报道,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首度表明,大气氧含量在宜居星球并非永远不变。该研究指出,地球的富氧大气将在约十亿年后回到一种贫氧、富甲烷的状态。

我认为,十亿年后地球大气将重回低氧水平这个学术观点有误。

下面提出我的不同学术见解:

(1)首先,我认为,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大气的氧水平主要来自几方面:一是部分岩石的光合作用。二是海洋海水的光合作用,大家可能没发现,可做个小实验,用透光薄膜密封一大盆水,曝晒在阳光下,用氧气传感器探测晒前与晒后的氧含量便知真假。三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四是空气的氧变化,有些气体,经过曝光、中微子碰撞、宇宙射线撞击,也会发生增氧现象。很多细微自然现象,人们没有觉察,但却一直进行中。

(2)只要有人在,大陆的植被光合作用和其它自然现象就存在,氧水平不会明显减少太多,甚至会增氧,更不会发生贫氧、富甲烷。

可查看与此相关的文章网址:

http://www.cas.cn/kj/202103/t20210303_4779323.shtml

【E-mail:jh070115@163.com】2021/3/3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