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文学10大错误与缺陷的理论
2017-09-25 10:25:47
  • 0
  • 0
  • 0

[原创]天文学10大错误与缺陷的理论

文/简浩

中国在贵州平塘县建成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看到更暗、更弱、更遥远的宇宙深空。2015年12月17日,中国把暗物质粒子探测“悟空”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人类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说明了中国对基础科学、空间科学予以高度重视。天文是前沿科学的代表,使原本就热的天文更热了,精通天文才是称职的理论物理学家。探索宇宙、追求真理,是人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天性。

爱因斯坦时空观的提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超越了牛顿时空永恒不变的论断。时空理论是不断认识、探索、发现、完善的历史过程,时空科学是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基石,相对论和量子论被推崇为现代物理学两大理论支柱,但是,两大理论都存在片面、浮浅、误解的缺陷,都是描述“半截”的“现象理论”,都不是物理学理论大厦的最终理论。有的天文认识论断甚至是错误、乱放炮。

下面我来分析盘点天文学10大错误与缺陷的理论:

1、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是错误。我认为,宇宙中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唯一不变的是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转化、演变。光有不同的光谱成分与不同的频率、波长。一是不同的光谱频率、波长,自然就有不同的传播能量损耗,就产生不同的传播速度。二是不同的引力场系统有不同的光速,原因是受不同引力场、磁力场、能量场、负压场、暗物质场、密度场的制约而能量损耗不同,比如,星系的内与外就不同,星系内引力场系统有红移或蓝移,而星系外引力场系统只有红移而没有蓝移。

2、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理论称短程线效应是错误的认识。认为时间和空间会因为地球等大质量物体的存在而弯曲。

我认为,时空不会弯曲,而是运动天体与暗物质的速度差产生的暗物质“涟漪”。宇宙空间是由暗物质构成,像是一大盆“超级液体”中插入电风扇,也可借用流体力学的方式表达宇宙中心的暗物质产生的自转离心力,由此而产生了暗能量,因为暗物质远大于星系可见物质。打个确切的比方,宇宙空间如同无边的大海,而所有星系如同一小群鱼儿在大海中游荡,每一个鱼儿的流动不可能使大海空间弯曲而变小,不可能像橡皮筋一样能伸缩,最多局部有“涟漪浪花”,是由物质的体积比重和运动速度不同而形成。

我认为,相对论是只有现象而没有本质的“半截”学说,包括现有的量子力学也是“半截”的只有现象而没有系统联理的科学理论,两个理论怎么能够融为一体科学、互为解析?宏观宇宙的空间、时间、引力和暗物质、暗能量与微观世界的量子动态理论,在天文学中具有系统的联理性、本源性、因果性、拓展性、统一性、系统性、和谐性,完全超越现有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理论物理学家的探索任重而道远,人类现在的物理境界只是眼前皮毛。

我认为,宏观宇宙的空间、时间、引力和暗物质、暗能量虽然来自简单,然而博大精深、相互联系。

3、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当以光速运动时,其长度将会缩短为零,是错误的认识。我认为,物体不可能达到光速运动,假如物体运动速度真的达到光速,这时,暗物质就成为阻力质量,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物体质量、阻力质量、物体引力、物体磁场、物体电场都会同时变的无限大,长度就没有可能因运动而变短。

4、霍金错误的奇性定理。霍金上世纪70年代研究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时错误认为空间和时间一定存在奇点,时空被无限弯曲。英国科学家彭罗斯也证实奇点会在黑洞中形成,二人一起证明了奇点与宇宙大爆炸的关系,并共同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我认为,时空没有弯曲,而是暗物质“涟漪”,黑洞不是奇点,而是天体物质实体,宇宙中没有所谓的奇点。黑洞是核聚变、超级中子与超强引力的产物。

5、霍金错误的黑洞第二定理。1971~1972年,霍金单纯说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不会变小,又称霍金的黑洞面积定理。

我认为,本定理与霍金自己的黑洞辐射蒸发消亡论自相矛盾。黑洞的表面积在特定条件下会变小,宇宙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是在变。黑洞质量有下限也有上限,黑洞质量因吞噬而大到一定的“黑洞临界”质量,假如再吞噬巨大的中子星受到猛烈冲击,就会引发黑洞爆炸,这种爆炸就是一场超能聚变,甚至颠覆冲击整个星系,但残骸仍然在星系中诞生出新生黑洞,当然质量、体积就要比爆炸前小一些,黑洞的表面积怎么永远不会变小?

6、霍金错误的黑洞辐射消亡论。1974~1975年,霍金提出黑洞最后以辐射蒸发、放出热量的形式而消失。

我认为,这个论点是霍金错误的认识。因为,星系中的所有天体慢慢的引力能量消耗,都以缓慢的螺旋线轨迹,向黑洞靠拢,黑洞会慢慢吞噬天体,所以,黑洞的质量只会增加,不会因辐射而质量减少而导致消失。

7、错误的多元宇宙、平行宇宙论。斯坦福大学的俄罗斯裔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认为多元宇宙有着无数个时空,每个宇宙有着不同的物理定律,其中一部分可以适合生命,有的则不适合生命存在,在林德的数学模型中,宇宙膨胀将永远持续并无序扩张。著名的美国纽黑文大学的物理学家尼克丹姆•鲍勃拉姆斯基博士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的“种子”——以有限密集的物质点的形式存在——可能形成于黑洞内部,很有可能黑洞是两个宇宙之间的“单向通道”,辩论称,如果你落入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你可能会出现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

我认为,不可能有多元宇宙,更不可能有平行宇宙。你能说太阳系与牛郎星系是两个宇宙吗?同理,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是两个宇宙吗?不同区位的时空空间并不是两个宇宙。

万有引力定律是放之宇宙而皆准的科学真理,万有引力定律具有普遍性、主从性、唯一性。因此,宇宙只有一个,宇宙没有边界。不是物质创造了时空,而是时空创造了物质,因为空间是不停的自转运动。宇宙中没有无中生有,都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

黑洞是超高温、超高压、超磁场、超电场的天体实体,假如人要吸进去,就像掉进“人造太阳”中,化为一股气没了,怎么可能通往什么平行宇宙?想象力若要脱离科学范筹,就是科幻故事,不是学术研究,要对科学负责,不能误导人。

8、哈勃定律的延伸认识有缺陷。现在的科学界都认为我们的银河系位于宇宙中心,我们地球当然也在宇宙中心,这个认识的由来就是哈勃定律。我认为这个认识错误!恰恰相反,银河系位于宇宙的外围,因此银河系的公转速度不高,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十分有利。我这样说的根据也是哈勃定律,只不过认知不同。

哈勃定律的重大发现认为“宇宙中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背离我们向远处运动的速度越快。” 这是哈勃认为宇宙在膨胀和银河系位居宇宙中心的依据。

我认为: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包括宇宙整体也像星系一样,同样也在作自转运动。所谓的“宇宙中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说明观测到的这些星系都比我们银河系的公转速度快,都在银河系的里圈公转轨道,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越靠近宇宙中心,公转速度才会越快,公转长度越短,才会越快速远离我们。距离宇宙中心重力源越近的星系,位能会越小,自转速度则越慢,而动能会越大,公转速度则越快。所谓的“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背离我们向远处运动的速度越快。”说明观测的这些星系越是接近宇宙中心,公转速度越快,星系的能量就会越大越亮,速度加快,质量和能量都会变大,星系形态拉的越长,观测当然背离我们的速度才越快。观测的红移的量越多,说明这些星系距离我们越远,光线的高频能量损耗越多,就剩低频的红光了,越是说明我们的银河系在宇宙外围,就像站在冥王星看水星一样的感觉。银河系慢速公转的位能抵消了自身快速自转的动能,银河系得到的旋涡势能越强,其他星系越不能靠近,反而越平稳,宇宙环境越安全,越减少对地球生命的危害,为银河系自身赢得了避撞的势能和时间,银河系只有在宇宙的外围,才会有条件避开宇宙中心众多星系和高速公转类星体可能的碰撞或兼并。假如银河系真的在宇宙中心,就不可能存在地球,气和水早已甩飞了,地球文明史无从说起。银河系和地球生命就得益于宇宙不断的膨胀扩张,兄弟星系不断远离招手再见,我们飞向了更宽松、更广袤的宇宙空间,那是因为宇宙中心巨大的暗物质离心力推动渺小的星系不断向外圆螺旋扩张,把我们膨胀的越远、越快。

9、现行的量子力学是有缺陷、片面、单纯、浮浅的理论。缺陷与不足有二:一是基于平面和线性的量子力学,而不是立体螺旋和非线性的量子力学;二是单纯的量子力学,而不是交叉多学科的关联量子科学。

我认为,宏观宇宙是由无数的物质量子态构成,研究宏观宇宙必需还要描述物质的量子态,这样就把宏观与微观、相对论与量子论有机融合在一起了。微观世界的量子物态极其复杂、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相互演变、相互因果,量子科学描述的就是微观世界中的物质粒子运动的量子轨迹、量子节点、量子动能、物理特征、化学特征、生物特征,物质粒子的量子运动具有螺旋性、非线性和量子节点的特征。量子科学研究的比如:量子运动、量子几何,量子力学、量子引力、量子数学、量子化学、量子电学、量子磁学、量子能量、量子生物,这些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发展、演变,没有线性,都在量子态、螺旋态中展演量子节点,一切皆量子。比如,手形螺旋态的氨基酸、螺旋态的基因序列,他们微观的机制、融合、演化、物理特征、化学特征、能量特征、生物特征等,我们还不了解,没有立体模拟图解,无从计算。量子科学最终要用数学表达描述才是真正在宇宙行为中的统一科学、万能理论。比微积分、傅立叶算法复杂多了,描述的是物质粒子的动态轨迹及物理特征、化学特征、生物特征、热学特征。

比如,光线是由无数个光子连接构成,光子是由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的碰撞而点燃发光,光子是流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量子态是螺旋运动,就像子弹旋转运动一样前进,物质运动受能量变化制约,没有永恒不变。

10、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理论与认识是错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曾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奖。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Wilson)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各向异性,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宇宙本身就没有背景,宇宙是无际无限的,怎么会有背景呢?宇宙辐射的微波信号,并不是想像的宇宙大爆炸残留的信号,而是源自宇宙中恒星热核聚变时飞溅的电子、离子所产生的强射线杂讯电磁波信号。宇宙中充满了这种微波电磁辐射,靠近大恒星的空间,微波电磁辐射越强,靠近弱恒星的空间,微波电磁辐射越弱,这是宇宙中正常的射线源,同时,恒星的恒星风磁场与行星磁场的融汇时还可以产生低频的电磁辐射、磁场“涟漪”或加速辐射粒子能量。

你如果不相信,进行试验氢弹爆炸时,在爆炸的近距离范围内,你就可测量到很强的微波电磁辐射信号,将来在“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备周围,你也可测到微波电磁辐射信号。

结语:相对论和量子论,需要有骨头、有血、有肉的用承前启后和动态的展演算式,联贯表达他们的物理演变(包括时空引力、流体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化学演变、生物融合和热学演变的动态量子与宇宙行为。相对论和量子论,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继承、发展、完善、完美、


E-mail:jh070115@163.com

手机:136 7558 1927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